PETER TABOADA 实践记——停泊也能确保淡水:无需热源的 RO 造水装置正在改变舱洗
作为解决化学品油轮舱洗用水短缺的关键方案,介绍一种无需热源、停泊期间也可运行的 RO(反渗透)造水装置。结合传统真空蒸发式在废热与运行时间上的局限和岸水采购成本高企的背景,概览欧洲实绩丰富的 Peter Taboada 装置的性能、灵活产品线,以及在日本的改装导入案例。

船上淡水短缺正在加剧
在船舶的安全、稳定运营中,淡水供给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尤其是运输化学品的化学品油轮,舱洗经常需要大量淡水,淡水的可得性会显著影响航次计划与装卸作业。
传统的真空蒸发造水装置利用主机废热使海水蒸发,再以冷却水冷凝蒸汽获得淡水,特点是可产出可作锅炉水的高纯度淡水。但由于需要热源来蒸发海水,在主机停机的靠泊期间无法造水,这构成了天然限制。
慢速航行与 CII 合规带来的“废热不足”
日本某内航船公司(K社)因经济航行导致的降速,以及为满足 CII(碳强度指标)法规 1 而实施的主机输出限制(EPL),使主机运行时的废热较以往显著减少,难以达到既定的造水量。
K社
—在频繁装卸的化学品油轮上,很难确保足够的主机运行时间来产生活用水与舱洗所需淡水,经常被迫在靠港时补给淡水。淡水价格因港而异,部分航线成本甚至非常高,这对运营方来说是沉重负担。
关键在于“只需电力”的 RO 造水装置
不同于蒸发式,RO(反渗透)造水装置通过高压泵将海水压过 RO 膜,物理去除盐分与杂质来产出淡水。由于不需要热源,即便主机停止也能造水;只要电力供应有保障,靠泊期间也能稳定供水——这是其最大优势。
我们代理的 Peter Taboada RO 造水装置在欧洲的客船与海军等领域拥有众多导入实绩,凭借可靠的性能获得广泛认可。其一大特色是系统构成灵活、产水量覆盖广(1.8 m³/日 ~ 200 m³/日),可按用途选择最优型号,并可根据原水与产水水质选配前/后处理单元进行客制化。
在日本国内的导入也在推进中。K社决定将其用于自有船舶的舱洗淡水供应。除成本效益外,之所以最终拍板,关键在于即使在改装条件下船内空间难以确保,系统依然因紧凑设计、安装简便而具备压倒性优势。
预期效益
导入 PETER TABOADA 的 RO 造水装置,例如可获得以下效果:
项目 | 以往(靠港购水) | 导入 RO 后 | 降幅 |
---|---|---|---|
淡水成本(年) | 100% | ▲70–80% | 约 75% |
舱洗延误 | 时有发生 | 零 | - |
CO₂ 排放2 | 基准值 | ▲最高 5% | - |
Footnotes
-
CII(Carbon Intensity Indicator,碳强度指标)按年度 CO₂ 排放效率对 5,000 总吨及以上船舶进行 A–E 评级,连续 3 年为 D 或 1 年为 E 需要采取纠正措施。与 EEXI 合规相配套的技术手段中,EPL(Engine Power Limitation,主机功率限制)被广泛采纳:通过软件(限喷油量)或机械挡块设定最大输出,并配备紧急“Override”解除功能。通常将输出下调 10–30% 会使航速下降约 1–3 kn,同时燃耗与 CO₂ 排放减少约 15–20%。在运营与合约层面,需要相应的进度调整、租约条款协商、安全运行时的 Override 手册与数据记录管理。随着 CII 基准逐步趋严,合理实施 EPL 与优化低速运营将成为船队减碳策略的关键。 ↩
-
因可避免主机长期低负荷运行。 ↩